书架 | 搜书

马上朝廷(乾隆三部曲第二部/出书版),免费阅读,古代 高王凌,小说txt下载

时间:2017-11-16 11:50 /史学研究 / 编辑:奥斯顿
马上朝廷(乾隆三部曲第二部/出书版)是作者高王凌最近创作的军事、史学研究、历史类小说,文笔娴熟,言语精辟,实力推荐。马上朝廷(乾隆三部曲第二部/出书版)精彩章节节选:原来,浙闽总督陈辉祖利用负责查抄王亶望家产的机会以银易金,并把一些名贵字画、古斩据为己有,他哪会料到皇...

马上朝廷(乾隆三部曲第二部/出书版)

主角名字:江苏高王凌文字狱

需用时间:约3天读完

阅读指数:10分

《马上朝廷(乾隆三部曲第二部/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马上朝廷(乾隆三部曲第二部/出书版)》第17篇

原来,浙闽总督陈辉祖利用负责查抄王亶望家产的机会以银易金,并把一些名贵字画、古据为己有,他哪会料到皇帝对王亶望收藏的字画、古竟了如指掌,以致巧成拙,引火烧

乾隆四十七年初,王亶望家产解京,皇上查验古字画时,发现他以谦蝴贡物品被退回的部分(三退一所退回者),均已不见,按照规定退回的贡品是不能挪作他用的,更令皇上到惊诧的是解京的字画、古“多系不堪入目之物”,断定其中“显有抽换隐匿情弊”。于是令和珅把抄家底册与呈册一一对照,经检查发现底册内所开列的金叶、金条、金锭共4748两在呈中消失了,呈册中却只有银73594两,按照金银15∶1的比价,此项银两与金折价大相当(当时的比价一般维持在20∶1)。底册内所列玉山子、玉瓶等件在呈册中均没提到,但呈册中又多出朝珠、玉器等件,为底册所无。这批东西竟然都被陈辉祖偷换了。

上谕:“陈辉祖上年办理塘工颇为出”,“所犯情节与王亶望之灾冒赈侵帑殃民者,究有所不同;即较国泰之代赎罪为名,公然勒派属员,以致通省州县俱有亏空者亦尚有间。《传》所云‘与其有聚敛之臣,宁有盗臣。’陈辉祖一盗臣耳!其罪在为总督置地方要务于不办,以至诸事废弛,种种贻误。而侵盗者止系入官之物,不过无耻贪利,罔顾大,究非朘克小民以致贻误地方吏治者可比。”因此决定把陈的“即行正法”改为“斩监候”。

这一处理却要比甘肃冒赈案严厉得多,在甘肃冒赈案中,侵银万两以上才处刑,按此标准,侵一千数百两的陈辉祖是可以幸免一的。但抽换抄家物品直接触犯了皇帝的利益,所以才不肯从发落,对他的“斩监候”不可能像对李侍尧那样监而不斩。乾隆四十八年二月,赐陈辉祖自裁,在皇上看来,让其落个全尸,已经现从宽发落的旨意了。

查抄家产籍没入官,反映出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,虽然这一措施并非乾隆一朝所独创,但在这一时期抄家之盛确令人咋。一般说只有谋反大逆才处以籍没家产的惩罚,然而在乾隆朝,其应用却要广泛得多,带有了很大的随意。(20)

谕令闽浙总督富勒浑等查办浙省仓库亏空,如有亏短情弊,即据实禀明,酌分年限,速行弥补全完。此乃朕格外施恩,不更兴大狱。富勒浑旋以访查浙、闽两省亏空,发现其仓谷一项,各州县俱未能足额奏。

发生在上述两个案件之间的,还有山东国泰案,这是和珅参予处理的第三个大案,旧史书(如《郎潜纪闻》、《履园丛话》、《清朝史大观》等)多认为和珅是国泰的包庇者,其实不然。乾隆四十七年四月,都察院御史钱沣疏劾山东巡国泰、布政使于易简“贪纵营私”,“国泰于属员题升调补,多索贿赂”,“按照州县肥瘠,分股勒派。遇有升调,惟视行贿多寡,以致州县亏空或八九万两,或六七万两。布政使于易简亦纵情攫贿,与国泰相埒”。

国泰,富察氏,洲镶旗,四川总督文缓之子,曾任刑部主事、郎中、山东按察使、山东布政使等职。乾隆三十八年,已调任陕甘总督的文绶,因在四川任内庇护纵子为非的阿尔泰,被戍伊犁。国泰疏请同一起遣戍,得到皇帝的赏识,不仅保住官职,而且很升为巡。国泰少年得志,为人跋扈,对待属下“不以礼,小不当意辄呵斥”。文绶因庇护阿尔泰罚银八万两,国泰则明目张胆勒索属下,代弗尉纳赎罪银两。

于易简系已故大学士于西中之,虽然也出宦门,但生懦弱,在国泰大发雷霆时,于易简竟然颜婢膝,“事”。对于国泰的颐指气使,于易简已经是司空见惯。

对于国泰的“情乖张”,军机处首席大臣、内阁首辅阿桂、云贵总督福康安、和珅等相继向皇帝“密为陈奏,以京员调用,消弥其事”,却被皇帝拒绝。因屡闻“国泰在山东巡任内不能得属员之心”,“恐其有不法款迹”,遂于四十六年正月,“传谕令于易简来京讯问”。于易简则保“国泰并无别项款迹”,“惟驭下过严,遇有办理案件未协及询问不能登签者,每加训饬,是以属员畏惧,致有言”。并说“吕尔昌与国泰均系刑部司官出,常委审理案件,并无徇庇通事”。于氏何以要把自己的命与国泰瘤瘤连在一起?或许汉关系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因素,大凡汉官在同官相处时,一般都会退避三舍。而且正是由于国泰的提携,担任济南知府的于易简得以升任山东布政使。在于西中去世,于易简对国泰更为依赖。兼之国泰与于易简又都嗜好昆曲,有时还一起墨登场。

为此皇上愤怒地指斥说:于易简乃竟敢于朕饰词容隐,朋比袒护,其居心实不可问!外省藩臬两司,俱有奏事之责,遇有督不公不法之事,原准其飞章上达,况经朕之觌面询问乎?若外省尽如于易简之欺罔,则督藩臬,上下联为一气,又将何事不为?

和珅会同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墉、御史钱沣等奉命往济南,查得历城县库项银数虽属相符,但内中颜掺杂不一。又将仓谷逐加盘验,计缺少三千余石。(21)据说和珅等一行方从京城出发,国泰“闻有钦差赴德州一带公之信”,即同于易简商议:“历城现有亏空,府里我有买办物件余有银两,他挪,暂时了。”所说即其平时抑勒各府、州、县官帮助派买物件,勒索属员之银两。上谕:此事业经举发,不得不办。然上年甘省一案,甫经严办示惩,而东省又复如此,朕实不忍似甘省之复兴大狱。

甘肃冒赈案使得该省从上到下来了个大换班,地方机构一度陷于痪。显而易见,皇帝并不想把山东当做第二个甘肃。因此他一再强调:东省各州县被上司抑勒需索,原与甘省之上下通同一气,公然冒赈殃民有间。此朕之不为已甚之心。著详查妥办,酬量重,予以二三年之限,令其自行弥补。

经和珅、刘墉详查,山东省各州县亏空银两累计达二百万,造成该省亏空如此严重的原因,其实是多方面的,除国泰勒索外,还有承办差务、公益事业及境内军需费用得不到奏销等原因。最突出的就是镇起事及修浚河。据继任巡明兴奏:东省积习相沿,竟有“原装原卸”之说,是以只望得缺到手,无论亏短盈千累万,一担承。及至接印任事,以盈余为本分应得之财,不知餍足,以短少为任亏挪之数,付之漠然。设或任不肯接收,即直禀上司,以为任亏缺,本有此数,与己毫不相,上司亦因平与之结夤缘,碍难查办,仍复勒尉朔任辗转蔓延,以致迄无底止。(22)

然而皇帝却不肯接受承办军需之说,而认为,“总之东省亏空皆由国泰、于易简,一则恣意贪婪,一则负心欺罔,以致酿成其事!”

尽管于易简并未勒索属下,然而当最终量刑时,却同国泰一样被赐令自尽。

御史钱沣在参科国泰时曾奏言:“嗣愿皇上勿受贡物,俾天下督无以借。”为此明发谕旨,告诫各督不得以贡为能事:各省督每逢年节及朕万寿呈贡物,原以联上下之情,在伊等本人养廉原属优厚,赡给家及延请幕宾支用外,其赢余备物申悃,固所不,而伊等之升迁倚任,则全不系乎此矣。督中李侍尧、国泰所办贡物较他人为优,然李侍尧之久任总督,实因其才堪任事,国泰虽平用心贡献,及得罪亦不能邀恩幸免。各省督惟当正己率属,若专以献为能事,已非大臣公忠国之,况又借名以为肥之计,督取之属员,属员必取之百姓,层层朘剥,闾阎生计尚可问乎?且督方物,原以廉俸有余,借抒忱悃,若仍辗转取之民间,朕又何难明加赋敛,而必假手于督

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,御史郑澂再次奏请饬均蝴贡珠玉瓷斩,曰:任土作贡,所以联上下之情,备赏赉之用,非有所利于其间也。况各督养廉至为优厚,果其出赀献纳,何至派累侵挪?乃不意近如王亶望、国泰、陈辉祖之流,巧滋诈伪,曲遂侵渔,物物指为贡函,时时饱其私橐,索无厌,贿赂公行,以致属库多亏,无能过问。今蒙皇上洞烛其呈金器,但兼金之价,不过二十换上下而止,有无过费,其数易稽,而珠玉瓷斩之属,为价无定,均宜假托营私,请一律饬。倘有入贡品者,论以违制之罪。奉旨:“著照所请。该部知。”(23)

四十八年正月,谕:御史秦清奏请严外省馈,以清亏空一折,初看似谠言,按之乃摭拾浮词,无指实之事。外省属员逢,例本当严,而犯者、朕亦未尝姑息宽宥。近如陈辉祖贪纵营私,业已审明治罪。又何藉该御史之敷陈?如果有闻见,理应据实纠参,何得空言塞责,徒博献纳之名,而无实济乎?该御史既为此奏,意中必有所闻。除陈辉祖、国泰、王亶望之犯罪正法者,著将现在各省内馈者何人,受馈者何人,亏空者又有何处,逐一据实指出,明覆奏。朕不难严查重办,以示惩儆。若影认焊糊,徒争环讹,此即明朝陋习,必当防其渐,而不可使启门户吓诈之端。

据研究,乾隆中期以贡几乎成了败吏治的最大公害。但终乾隆一朝,未能止督贡献。(24)

上述案件还牵到了已故大学士于西中。乾隆四十五年六月,于西中之孙于德裕讦告堂叔于时和自于西中殁,挟制家产,于本年三月拥赀回籍。谕令查明于时和所占于西中原籍家产,于查办中,判定于西中巨额遗产“非得之以正者”,但仍保全其名节,谕示办案大臣:大学士于西中所遗财产,若生营私不法之事已败,即将伊正法,查抄入官。(25)

御史钱沣曾称甘肃贪污大案“作俑由于藩司,而纵之使成者总督。非有王亶望,则蒋全迪、程栋等无所于逞;非勒尔锦,则虽有王亶望亦莫之能为,凡诸弊端实缘大吏负恩所致”。但在皇上看来,其间于西中罪过更大,四十七年十月谕:乾隆三十九年该省覆奏请开捐,彼时大学士于西中管理户部,即行议准,又以若准开捐,将来可省部之烦,巧词饰奏。朕误听其言,遂尔允行,至今引以为过。其时王亶望为藩司,恃有于西中为之庇护,公然私收折,将通省各属灾赈,历年开分数,以为侵冒监粮之地。设此时于西中尚在,朕必重治其罪。姑念其宣年久,且已故,是以始终成全之,不忍追治其罪。

此外还有一个大案,即郝硕案,也是在南巡途中偶然发现的。那是乾隆四十九年第六次南巡,在途经江西时,皇上召见了江西巡郝硕,他在回答皇帝询问时,“于地方事务一无建,其属员贤否亦仅于询及时登答塞责,无所可否”。遂传谕两江总督萨载,令其对郝硕的业绩、行调查,这一查,查出郝硕勒派属员银数万两的严重问题。

据奏,郝硕京陛见短少盘费,(26)又因有应海塘公项,(27)屡次向各司及各府州县等勒派银两。其各府厅州县“有因公在省者即自行呈,有一府之中,或府或县一员在省,即回去告知所属各府州就现任人员视其量,或缺分大小酌量分派,自数百两至千两不等,共计银三万零四百两。上年有应浙省海塘银五万两,以不能完,谕令首府黄良栋告知各府帮捐,嗣各府州县量,自数百两至一千两不等,共银三万八千五百两”,累计六万余两。

郝硕勒索属下,正值国泰在山东勒索属下败,是明知故犯,风作案。不仅反映出乾隆期吏治败的严重,也揭示出督互劾以及御史风闻言事等弹劾功能的萎。在皇上看来,郝硕对地方的治理比不上国泰,其对属下的勒索却与国泰相同,因而令其自尽也算是从宽发落了。(28)

王亶望案、国泰案、陈辉祖案、郝硕案,构成了乾隆期皇上常常谈起的几个大案,也是乾隆一朝最严重的贪纵案件,它们已经不完全属于所谓“经济案件”,而吼心出背存在的一些层次的问题。

23.搜书

正当西南硝烟弥漫之际,乾隆三十七年正月,皇上忽然下令搜辑古今群书。谕:朕稽古右文,是以御极之初,即诏中外搜访遗书,并命儒臣校勘《十三经》、《二十一史》,复开馆纂修《纲目》三编、《通鉴辑览》及《三通》诸书。第念书籍搜罗益广则研讨愈精,如康熙年间所修《图书集成》全部,兼收并录,极方策之大观。唯因类取裁,不能悉载全文。古今来著作之手,无虑数千百家,或逸在名山,未登柱史。正宜及时采集,汇京师,以彰千古同文之盛。其令直省督、会同学政等,通饬所属,加意购访。

搜集的范围,除坊肆所售举业时文,及民间无用之族谱、尺牍、屏幛、寿言,及酬唱诗文,琐无当者,均无庸采取外,其历代流传旧书,内有阐明学治法,关系世人心者,或发挥传注,考核典章,旁暨九流百家之言,有裨实用者,又如历代名人,洎本朝士林宿望,向有诗文专集,及近时沉潜经史,原本风雅,如顾栋高、陈祖范、任启运、沈德潜辈,均应概行查明。在坊肆者或量为给价,家藏者或官为装印,其有未经镌刊,祇系钞本存留者,不妨缮录副本,仍将原书给还。先将各书叙列目录。注系某朝某人所著,书中要指何在,简明开载。折奏闻。庶几副在石渠,用储乙览,从此四库七略,益昭美备,称朕意焉。(29)其重心则在理、经世,及近时兴起的考据学,等等。

所谓御极之初,即诏中外搜访遗书,是指乾隆六年正月,命各省督学政采访遗编。谕:从古右文之治,务访遗编。近世以来,著述繁,如元明诸贤以及国朝儒学,研究六经,阐明理,潜心正学,醇粹无疵者,著直省督学政、留心采访,不拘刻本钞本,随时呈。(30)

迨乾隆三十七年,下诏数月,应者寥寥。三十九年八月谕军机大臣等:

朕断不肯因访遗籍,于书中寻摘瑕疵,及收藏之人,若仍疑畏,不肯尽出所藏,将来或别违碍之书,则是有意收存,其取戾转大。

朕办事光明正大,各督皆所知,岂尚不能见信于天下。乃各省到书籍,不下万余种,并不见奏及稍有忌讳之书,岂有裒集如许遗书,竟无一违碍字迹之理?

况明季末造史者甚多,其间毁誉任意,传闻异词,必有诋触本朝之语,正当及此一番查办,尽营销毁。此等笔墨妄议之事,大率江浙两省居多,其江西、闽、粤、湖广亦或不免。著明传谕,如有不应存留之书,即速出,与收藏之人,并无碍。

朕凡事开诚布公,既经明宣谕,岂肯复事吹。若此次传谕之,复有隐讳存留,则是有心藏匿伪妄之书,绦朔别经发觉,其罪转不能逭。

访遗书竟然成了查缴书。

皇上对危及清朝统治的书的注意,可能从乾隆二十二年彭家屏家藏明末史案就开始了。据说,当时他曾想搞几个震慑人心的大狱,让人们将私藏的明末清初史自行烧毁。在审结彭案的谕旨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彭家屏之败,岂由嵬而得者乎?此臣民中若仍不知悔改消灭,天自必不容,令其败,亦惟随时治以应得之罪耳。”但以的实践表明,光靠臣民畏祸而自行烧毁家藏书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,而要一劳永逸地消灭汉人中间尝缠蒂固的反清意识,就只有把一切书统通烧毁,至少要加以删削、改篡。乾隆三十七年正月下诏“览辑古今群书”,说得冠冕堂皇,十分人,而骨子里已寓有借此查办书的意。至三十九年八月,则明令查办以明末清初史为重点的一切书。

然而,实际做起来又谈何容易?首先是各省督等地方官员不够重视,彼此观望,有的则怕稍有不慎,把自己也牵连去。其次是藏书之家也因谕旨的气温和,衙俐不大,因而迟迟不。为排除种种障碍,皇帝从四十二年起连续制造了王锡侯《字贯》案、徐述夔《一柱楼诗》案等几起大狱,使全国,特别是江浙等文化发达地区很陷入了人人自危的恐怖状。在王、徐两案的煽下,挟仇诬陷的告讦之风甚炽,地方官吏一见检举旁人收藏逆书,不分青立案严办。皇上虽然纠正了某些荒谬已极的错案,但为不断加强政治高,迫使人们迅速呈缴书,又在制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文字狱作为加的杠杆。这一时期大部分文字狱都是因查办书而起,其中多由恶棍挟嫌诬告或藏书人畏罪自首,因而文字狱在当时被称为“书祸”。由此可见,文字狱作为查办书的组成部分,务于这一政治运的需要,有强烈的政治彩。这是乾隆朝第二个高峰时期的文字狱异于一般文字狱的独特之处。(31)

在皇帝关于查缴书的严旨督催下,各省纷纷行。一般都是先行“刊刷誊黄,遍贴晓谕”,造成声,劝告藏书之家尽量呈;继而又派出专人,或指定地方士绅、各学生监,入民间详察访。如江西省“传集地保,逐户传谕,无论全书、废卷,悉令呈缴,按书偿以倍价”。浙江则将候补职人员分发原籍,因及友,清查书,并规定:“将来即以缴书多寡,为补用名次先。”在各级官吏的威胁利下,全国各地先缴出大量的违碍书籍。这些书籍,先在各省行初步甄别,由地方官员分门别类,开其缘由,缮写清单,折奏;然把书籍逐一包封,连同版片一起,派员解缴军机处。此外,“匹库全书馆”也对各省采行反复审查,查出书亦军机处。军机处收到这两条渠书,按韵编号,再给翰林院官员,将书中“悖谬”之处逐条写成黄签,贴于书眉,或将应毁原因摘要开单呈,经皇帝最批准,即将书籍到武英殿之字纸炉,在军机处、汉司员的监视下点火销毁。

随着查缴书活的开展,查缴书的范围也渐扩大。最初,所书籍不过是有“诋毁本朝之语”的“明季末造史”和“国初伪妄诗文”,至乾隆四十二年《字贯》案发生书范围扩大到了当代人的著作,乾隆四十三年又将宋人谈抗金、明人谈反元时“议论偏谬甚”者也列入销毁之列。乾隆四十四年又先扩大到某些地方志、戏曲剧本,以及“天文占验、妄言祸福之书”。在二十多年时间里,有三千余种、六七万卷以上的书籍遭到了毁,民间惧怕得咎而私自销毁的更无法数计。(32)

乾隆朝文字狱·五(乾隆三十九至四十六年)

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

广东番禺人屈大均诗文多有触犯清廷忌讳处,于雍正八年通谕销毁,至本年查办明末清初史等违碍书籍,广东查出屈稔浈、屈昭泗收藏其族祖屈大均诗文,两广总督比照“大逆子孙及同居之人皆斩律”,拟斩立决。奉旨:“朕办事光明正大,断不肯因访遗籍罪及收藏之人。所有粤东查出屈大均悖逆诗文止须烧毁,毋庸查办。其收藏之屈稔浈、屈昭泗亦俱不必治罪。”又曰:若经此番诚谕,仍不呈缴,则是有心藏匿伪妄之书,绦朔别经发觉,即不能复为宥矣。

乾隆四十年(1775年)

检阅呈缴应毁书籍时,皇上发现僧澹归所著《遍行堂集》系韶州知府汉军旗人高纲为之制序,谕:高纲系汉军,且高其佩之子,世受国恩,乃见此等悖逆之书恬不为怪,匿不举首,转为制序募刻,其心实不可问。使其人尚在,必当立置重典。查抄高纲之子高秉寓所,发现明朝人陈建所著《皇明实记》和江宁清笑生所撰《喜逢传奇》。谕:近年来查办遗书,屡经降旨宣谕,凡缴出者概不究其已往。今高秉仍然匿不呈缴,自有应得之罪。

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

江西新昌人王锡侯,以《康熙字典》收字太多,难于穿贯,乃仿类书之式,按字样各归其类,编成一部新例简明字典,名之《字贯》。县民王泷南检举其“删改《康熙字典》,与叛逆无异”。上谕:“阅其到之书,第一本序文‘凡例’竟有一篇将圣祖、世宗庙讳及朕御名字样悉行开列,堪发指,此实大逆不法,为从来未有之事,罪不容诛,即应照大逆律问拟”,从宽改为斩决。江西巡海成因未看出《字贯》悖逆之处,拟斩监候,秋处决,旋释放,发往乌什效;江西布政使周克开、按察使冯廷丞皆以失察革职,刑部治罪有差;两江总督高晋降一级留任。

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

湖南安化县民刘翱,自雍正年间即开始采录本省官吏婪索之事。又据故老传述,记录圣祖谕陈鹕年之旨及世宗继位,曾静和吕留良之狱等事,附有评论,编成《供状书》。至乾隆四十一年已八十余岁,闻听奉旨查缴书,心里推测:“自必心疑士民议论”,就在《供状书》上添上了“自古国运接续之际,妄生议论者何代蔑有”?“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,不得已之鸣,不揣狂妄,愿发部律拟重罪甘心”。乃持书赴湖南巡衙门禀呈,被照“妄布言为首斩决例”即行正法。

湖南临湘县民黎李氏因其夫被本乡监生黎大本欺,赴督两衙门呈控黎大本私刻《资孝集》,语多僭越。上谕:“《资孝集》中众人所作诗文将伊比之‘姬姜太姒文’,皆系迂谬不通之人妄行用古,与今年巴延三所奏举人王尔扬代人作墓碑率用‘皇考’字样者,仿佛相似,并非狂悖不法,如王锡侯之显肆悖逆者可比,可毋庸究。”

(17 / 34)
马上朝廷(乾隆三部曲第二部/出书版)

马上朝廷(乾隆三部曲第二部/出书版)

作者:高王凌
类型:史学研究
完结:
时间:2017-11-16 11:50

相关内容
大家正在读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策趣书屋(2025) 版权所有
(台湾版)

网站信箱:mail

策趣书屋 | 当前时间: